从“就业难”到“劳动力短缺”,速度比我们想象得更快。 先看一个数据:人口年龄结构 下半年到现在,人人都觉得钱包越来越瘪,出去吃个饭都要掂量,去趟超市也不敢大手大脚。 人口流动受限,餐饮旅游酒店不景气,开厂的进货成本高,开店的库存积压卖不出去。 偏偏还碰到了大学毕业生,年均1100万人的高峰。 岗位变少,找工作的人一大堆,按理说,失业率应该走高才对。 可神奇的是,调查失业率居然降了! 10月份,调查失业率只有4.9%,11月份也不过是5.0%,不说难熬的2020年,最近两个月的失业率,都比2019年还要低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今年第3季度,我国经济同比增长4.9%(两年平均),比2季度的5.5%、1季度的5.0%均有所下降。 今年的工作报告,调查失业率的目标是5.5%。 1-10月,新增就业1133万人,超进度完成了全年新增就业1100万人的目标。 现在,各个城市还在陆续出台系列人才引进政策,争夺年轻人才。 按一般逻辑,职位供不应求,失业率会走高,此时是“招工难”、“就业难”。 岗位供过于求,失业率会走低,此时是“用工荒”、“劳动力短缺”。 经济弱,就业强,该怎么解释? 只有一种解释,适龄的劳动者,不愿意或者不能够进入就业市场,劳动参与率下降,劳动力供给的不足,导致了较低的失业率。 还可以这样理解: 你不愿意找工作,宁愿考研考公考博,准备以后进互联网大厂、进体制内,不算失业。 宁愿在家躺平,每天精打细算买菜、上网费和水电费,也懒得出去工作,这也不算失业。 但真正的就业市场,不是这样的。 我国大部分就业岗位需求,一是数量型,二是技术型。 数量型的就业门槛低,我们满目所见,紧缺的、低端的、重复的工作,销售、保安、店员、建筑工人,随时都在招人,可数量暴增的大学生们谁乐意去干? 技术型的就业门槛高,我国1.7亿技术工人中,高技能人员仅0.48亿人,在总就业人口占比仅7%,这叫“结构性失业”。 所以,单看调查失业率与经济背离这个现象,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: 现在早已不是“就业难”的时期,大把的岗位在那等着,之所以跟我们现实的观感不符,只是跟新增就业者的预期、能力不匹配罢了。 岗位比人多,还有一个重要因素:退休潮。 中信宏观诸建芳最近发了个报告,“劳动力短缺”的时代,悄然来临。 随着六十年代婴儿潮人口集中进入退休年龄,2022年可能首次出现明显的岗位劳动力短缺,工作岗位的总供给可能显著大于总需求。 有两个逻辑。 1,按照当前教育、退休制度,新就业人口约22岁进入劳动市场,并在约60岁退休。 2,2000年新出生人口,主要在2022年就业,1962年的新出生人口,集中在2022年退休。 再考虑到人口衰减、迁移、男女退休年龄差异、劳动参与率这些因素,2022年,面临退休的人口数量,大约比新就业人口数量多768万人。 768万这个数字,是怎么得来的? 这就需要让大家了解一下其中的算法。 第一,先算退休人数。 以2022年为例,退休人员主要构成包括1962年出生的男性,1967年出生的女干部以及1972年出生的女工人。 根据国家统计局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0》,2019年的45-49岁女性中,有25%的女性为未上过大学或者小学水平,以此可以近似替代女工人的比例,相对应的,可将75%确定为女干部占比。 这样来算的话,预计2022年,60岁男性、55岁女干部、50岁女工人分别为1086万人、802万人、301.6万人,合计2189.6万人。 第二,再算新就业人口。 从每年新参加工作的人员结构看,主要包括18岁、22岁、26岁三个群体,分别对应于高中中专、大专大学毕业、研究生毕业。 以2022年为例,2004年出生的人口共1593万人进入18岁,其中只有58.7%的人(以2020年数据校准该参数)进入大学大专阶段深造,剩下657万人设为18岁新参加工作人口。 2018年招生进入高等教育人口,剔除读研人口,大约有681万人于22岁参加工作;预计2022年毕业研究生人口83万人。 这些参加工作人口加起来,合计是1421万人。 好了,结果很明显,2189-1421=768万人。 注意,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,退休人口数量,多于新增就业人口数量。 前些年,可从来没有这种现象。 2018—2021年,都是新增就业人口比退休得多,分别达到了139万、373万、610万、722万人,就业形势越来越难。 2022年,直接反过来,从岗位缺口700多万,变成了劳动力缺口720万,只能用大反转来形容。 这不是经济发展周期的偶然,而是人口红利减退的必然。 老龄化,正在裹挟着就业市场,驶向“劳动力短缺”的时代。 往好里说,相关的一些紧缺岗位,不管是数量型还是技术型,工资必然会越来越高,符合条件的求职者,与企业的议价能力提升。 往坏里说,劳动力短缺,可能会加速催生机器换人、延迟退休的新趋势,这就会造成:旧岗位非但不腾退,部分岗位还会在现代化大潮下,逐步沦为夕阳行业。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谁也改变不了。 我们能做的,无非是“尽人事,听天命”而已。 |